水稻大螟,學名 Sesamia inferens (Walker)鱗翅目,夜蛾科。別名稻蛀莖夜蛾、紫螟,主要危害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麥、粟、甘蔗、蘆葦、油菜、英白、稗等。
形態特征:成蟲雌蛾體長15mm,翅展約30mm,頭部、胸部淺黃褐色,腹部淺黃色至灰白色;觸角絲狀,前翅近長方形,淺灰褐色,中間具小黑點4個排成四角形。雄蛾體長約12mm,翅展27mm,觸角櫛齒狀。卵扁圓形,初白色后變灰黃色,表面具細縱紋和橫線,聚生或散生,常排成2~3行。末齡幼蟲體長約30mm,粗4頭紅褐色至暗褐色,共5~7齡。蛹長13~18mm,粗壯,紅褐色,腹部具灰白色粉狀物,臀棘有3根鉤棘。
為害特點:基本與二化螟相同。幼蟲蛀入稻莖為害,也可造成枯梢、枯心苗、枯孕穗、白穗及蟲傷株。主要區別:大螟為害的孔較大,有大量蟲糞排出莖外。大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,蛀孔大、蟲糞多,且大部分不在稻莖內,多夾在葉鞘和莖稈之間,受害稻莖的葉片、葉鞘部都變為黃色。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邊較多,田中間較少,也有別于二化螟、三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。
推薦防治方法:當枯鞘率達5%或始見枯心苗為害狀時,即大部分幼蟲處在1~2齡階段,每667m2用100億孢子/ml短穩桿菌懸浮劑80~100毫升況水45公斤左右均勻噴細霧。 |